知青岁月:下乡十年她当了八年民办教师派生资本,回城时她感动的失声痛哭
这段知青往事是天津知青杨淑芬老师讲述的,当年她在河北承德山区的一所小学校任教,为了回城,她扔下了一帮求知若渴的孩子只身回到了天津,每当想起那段知青往事,她心里就有一种自责和负疚的感觉,当初要是选择留守,有可能会改变更多孩子的命运。
图片来自网络
时间过去了五十多年,杨淑芬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她是1969年春天和同学们一起乘坐列车离开北京的,当年她刚过完十六岁生日,还是第一次出远门。当火车途径首都北京时,同学们都站起来挤到车窗处,争相目睹首都的城市风貌。天津到北京虽然近在咫尺,可那时同学们几乎没人去过北京。
火车到达承德后,大家分乘多辆汽车各奔东西,杨淑芬他们下了汽车,又步行十五里山路,最终来到了一个叫马家沟的生产大队,杨淑芬他们九名天津知青被分派在马家沟大队第八生产小队插队落户,李吉成队长安排大家暂时住在了牲口棚后院的三间土坯房子里。
马家沟大队一共九个生产小队,全大队一千余人,每个生产小队都隔着一二里路远,杨淑芬他们所在的八队距离大队部五里路还多。马家沟大队虽然地广人稀,可那里乡亲们的生活都不富裕,家家住的是低矮破旧昏暗的土坯房子,人人穿的都是补丁摞不定的破旧衣服,一人三餐更不用说,基本都是高粱红薯面,莜麦和小米算是细粮了。
在马家沟生活了一年,杨淑芬他们切身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艰苦和劳动的艰辛,从春忙到冬,除了一年的口粮,年末只有二三十块钱的分红,有的知青还达不到这个数字。经过了一年多的劳动锻炼,知青们学会了干各种农活,对村子里的情况也有了最基本的了解。马家沟大队没有小学(文革前筹办过小学,结果没办起来),全村一千号人,基本都是文盲,读过几年小学的,就算是马家沟大队的文化人了。
空闲时间,杨淑芬他们就义务教队里的孩子识字认字,有些年轻社员也来凑热闹,也跟着学习认字写字。看孩子们都愿意识字写字,好多社员也有学认字的想法,杨淑芬就找到了大队书记,提出了在马家沟大队办一所小学的建议。
大队马书记也有这个想法,他就到公社找个公社书记,把马家沟办小学校的想法告诉了公社书记。公社书记说办小学校是好事,公社全力支持,可教师问题只能自己想办法。大队书记要求公社给派一名公办教师,公社书记说等一阵子吧派生资本,得等机会。
1971年秋天,马书记安排几名社员把大队部的两间房子拾掇出来,在房间里垒砌了几个土台子,弄了一块木板当黑板,马家沟小学也就成立了,杨淑芬成了马家沟小学的第一任教师。那年秋天,全大队共有十三个孩子入学,都是离学校比较近的孩子。离学校远的孩子也有上学的愿望,考虑到离学校远,阴天下雨和冬季上学都不方便,好多孩子都在观望。
到了第二年秋天,来读书的孩子多了一半,一年级新生二十五人,二年级学生还有十一人,一人留级,一人辍学。马书记原本答应增加一名教师,可当时上级说很快就派一名公办教师来教学,大队就没安排民办教师,杨淑芬一个人教两个年级,忙得她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一直到了1973年秋天,学校马上要开学了,上级还没派来公办教师,杨淑芬一个人教三个年级的学生根本顾不过来,大队书记就安排在二队插队落户的一名叫王庆贤的男知青到学校当了民办教师。
那年冬季,厂矿企业开始优先在插队知青中招工招干,王庆贤很想进城当工人,马书记就找他谈话,说当民办教师不用下地干农活,风不打头雨不打脸,星期天和假期不上课队里照样给记工分,一个月还有五块钱的民办教师补助金,这样的好事上哪去找?言外之意,就是都当上了民办教师,就不能招工进城了。
图片来源网络
1974年秋季开学的时候,公社总算给派来了一名公办教师,可三个教师教四个年级的学生,还是人手不够,马书记就打算再安排一名知青到学校当民办教师。
有了王庆贤的先例,天津知青宁肯在生产队参加劳动,也不愿到学校当民办教师,就是担心以后大队来了招工指标,大队书记不放人。民办教师的待遇再好,毕竟还是农民,怎么也比不上进城当工人好,这一点每一个知青都心知肚明。
到了冬季派生资本,五队一名叫李淑香的女知青才到学校当了民办教师,马家沟小学一共有了四名教师,杨淑芬再也不用一个人教两个年级的学生了。
1975年秋天,承钢招工,马家沟大队一下子走了十一名天津知青,他们都到钢厂当了炼钢工人。虽然钢厂的工作环境很差,可当工人月月开工资,怎么也比农民强。王庆贤也想去钢厂当工人,马书记还是不放人,说王庆贤和杨淑芬是模范知青,还是先进教师,马家沟小学需要他俩。
到了1976年夏天,不知是真病还是装病,王庆贤生病了,什么高血压还有心脏病,县医院给他开具了病情诊断证明,他拿着证明到相关部门办理了病退手续回到了天津,回到天津不久就到天津拖拉机厂当了工人,那时的天拖可是人人羡慕的国营大厂,是天津是的龙头企业。
知青招工回城已成了大趋势,还没离开马家沟的知青也不想去学校当民办教师,那年小学毕业的学生多半都不去读初中,杨淑芬就选拔了两名比较优秀的小学毕业生到学校来教书,她亲自指导,言传身教,那两名小学毕业生很快就站在了讲台上,马家沟小学的教学质量一点都没下滑。
一晃就到了1979年夏天,马家沟大队还剩下杨淑芬一名天津知青,其他没招工进城的知青直接返回了天津。当时杨淑芬的母亲正好到了退休年龄,家里接连发来加急电报,让她速办理返城手续,回天津接班顶岗。
在马家沟小学教了八年书,杨淑芬发自内心地喜欢站在讲台上的感觉,也舍不得放下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可父母接二连三发来加急电报,杨淑芬纠结了好久,还是决定回天津接母亲的班,她母亲是新华书店的会计,能进新华书店工作,那可是不容易的事情。为了鼓励学生好好学习,杨淑芬跑到公社供销社买来了铅笔橡皮和本子,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学生人人都有份。
离开马家沟那天,全校师生都来为杨淑芬送行,到邻村读初中的多名学生也请假来为杨淑芬送行,还有很多乡亲和大队干部,看着自己的学生一个个哭成了泪人,杨淑芬心里就像针扎一样难受。
队里送行的马车驶出了很远,黑压压的人群还站在村口冲她挥手,杨淑芬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双手捂着脸呜呜哭了起来。
回到天津后,安顿好了工作,杨淑芬的父母就忙着给她张罗对象。第二年夏天,杨淑芬结婚成家,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有了一个可心的家庭。后来因为照顾孩子还要忙工作,杨淑芬渐渐就淡忘了马家沟的学生和乡亲们。
2025年夏末,杨淑芬和几名要好的同学结伴回到了当年插队落户的第二故乡,她们回来看望乡亲们了。到了马家沟才知道,马家沟已整体搬迁,在离公社驻地五里路远的公路边建了新村,乡亲们的居住条件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交通也方便了,只可惜村里的人却很少了,全大队一共都不到一百人了,基本都是老人和孩子。
得知杨老师回来看望大家了,村里人奔走相告,杨淑芬当年的学生刚从公社书记的职位上退下来,他召集了十几名同学,从县城和地区赶回来看望自己的恩师,一位抱着孙女的大婶拉着杨淑芬的手说:“杨老师,你还记得我吗?我就是那个小英子,已退休好几年了,当年要不是您让我到学校当老师,我就不会有现在的生活,一个月开好几千块钱的退休金哩。”
重返第二故乡,得到了乡亲们和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杨淑芬非常感动也有些愧疚,当年为了回城接班,自己狠心扔下了这么多学生,大家不仅没有抱怨她,还都围着她问长问短,特别是那些从承德和县城赶回来看望她的学生,更是令她感动。杨淑芬心里想,当年要是留下来不离开,说不定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离开第二故乡那天,全村的乡亲们几乎都来为杨淑芬她们送行,大家都喊着她的名字:“杨老师,常回来看看,您的学生想念您!我们永远感激您……”
看着这令人激动又兴奋的感人场面,杨淑芬和同学们禁不住泪流满面。
图片来源网络
有句古诗叫:恩师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是啊,学生的成就即是对恩情的最佳回馈,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学生对杨淑芬还感恩戴德,杨老师也该知足了。
作者:草根作家(讲述人:杨淑芬老师)
创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